(資料圖)
10月11日,北京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暨調解典型案例發布會上,北京保險行業協會(下稱“協會”)副秘書長曲彬介紹,目前,北京保險行業調解工作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一站式”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徑,近3年多來,訴調成功率超過62%,涉案金額達1.1億元,協議履約率100%,有效減少百姓訴累,縮短解紛時間,減少矛盾升級。
據悉,北京保險行業協會于2008年開始保險合同糾紛調解工作,歷時15年的創新發展,已從獨任制、合議制面對面調解到科技賦能實現線上調解,從行業調解到法院訴調對接,從行業出具調解協議到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再到創新推出的小額裁決。
針對如何做好消費者權益保護,曲彬表示,具體而言就是做到“五個聚焦”。
一是聚焦消費者多樣訴求,持續拓寬糾紛解決渠道。協會從實際出發,考慮到京城百姓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開通了95001303行業調解熱線受理,逐步確立了糾紛“一調到底”的處理理念和“繁簡分流、快慢分道”的處理模式;自2020年以來,共受理并處理來自電話、信函等多個渠道的調解申請,累計超過1.7萬件。同時創新性地將裁決引入調解機制,協會組織全行業簽訂自律公約,印發實施細則;針對那些影響面較廣、與百姓關系密切的小額糾紛,如果調解不成,可以直接進行裁決。消費者一旦接受裁決結果,保險機構也必須接受并履行。機制落地5個月來,推動行業調解成功率提高了超過10個百分點,顯著提升了消費者滿意度。另外,協會積極與全市各級法院開展多點多模式訴調對接合作,創新推出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的模式,以確保達成的協議能夠得到切實履行。近3年多來,訴調成功率超過62%,涉案金額達1.1億元,協議履約率100%,有效降低百姓訴累,縮短解紛時間,減少矛盾升級。
二是聚焦糾紛化解時效,科技賦能助力提檔升級。為進一步打破調解工作的空間限制,減少流轉時間,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協會結合各方實際需求,積極建設了行業糾紛處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這一舉措標志著多元解紛工作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邁出了重要一步。該系統可以實現糾紛數據批量導入、案件點對點流轉、調解員在線處理、系統自動提示和追蹤等功能。這一全流程的在線糾紛處理系統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時效,改善消費者的體驗感受。
三是聚焦調解專業性,打造分級分類調解團隊。調解員是做好糾紛調解工作的核心力量,他們在推動糾紛快速解決、保障消費者合理訴求得到滿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不斷強化調解隊伍建設,行業建立了一支由230名兼職調解員組成的團隊,涵蓋了承保、理賠、客服、合規等各領域專業人員,及保險專家、高校學者和資深律師。同時對調解員隊伍進行了精細化管理,調解員分為五級四類,根據不同案件的性質和難度,迅速匹配合適級別和類型的調解員。比如事實清晰的案件由初級調解員進行獨任制調解;調解不成的小額案件,由資深調解員組成裁決小組給出裁決意見;疑難復雜或訴調案件,由專家調解員合議調解,或在聽取法官意見后提出調解建議。
四是聚焦消保主體責任,引導保險機構履行職責。保險機構是承擔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主體單位,協會在推動保險機構合規經營管理,妥善化解糾紛、提升服務品質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協會在行業內印發保險合同糾紛處理指導意見和工作提示,幫助公司將常見糾紛解決在基層,實現“小糾紛不出公司”;提供合議制調解方式,匯總行業內外調解力量解決疑難案件,幫助公司實現“大糾紛不出行業”;指導公司明確糾紛調解的責任部門、崗位及人員,建立糾紛案件聯絡人機制,確保訴求得到及時響應,糾紛解決明確到人,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糾紛處理服務。
五是聚焦消保新形勢新問題,不斷加強理論實務研究。在多年的調解實務中,協會一直致力于挖掘并整理各類消費者常見糾紛,編制成了七冊共計270余篇調解典型案例。每個案例都根據法律法規、行政規定、行業慣例,借鑒法院審判思路,提出了調解觀點。這不僅促進了糾紛的迅速解決,也為進一步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外,協會還建立了行業調解專家庫,吸納了業內外各類專家,依托專家專業智慧開展理論研究。
同時,曲彬還表示,協會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將維護、實現和發展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于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大消保”工作格局,發揮行業的優勢,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