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頭部,上邊這里分別是它的眼睛和胡須……雕刻的時候一定要屏氣凝神、心無雜念,不然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5月6日,濟寧市任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補光燈開啟,攝像機開機,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被搬進線上直播間。中國手工印鈕雕刻技藝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陳建民專心致志雕刻,刀走屑飛,一只生肖虎躍然石上。一旁的主持人同步跟進解說,一個小時的工夫就吸引了200多人圍觀、2萬余點贊量。
“真沒想到這么受歡迎!原來多是自刻自賞,很少為人所知,如今非遺文化‘飛’上網絡平臺,走進公眾視野,讓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充滿了信心和力量。”在陳建民看來,自己這門老手藝的“新生”,和當地的文化“兩創”政策密不可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打造特色“非遺”展示空間是推動文化“兩創”、激發傳統文化活力的有力抓手。任城區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侯廣衛介紹,任城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展示空間,通過集中展示剪紙、刺繡、竹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以及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互動教學等活動,讓群眾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地方歷史文化底蘊。
今年2月21日,任城區依托融媒體中心在抖音平臺打造了“聲遠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節目,邀請各類非遺傳承人直播展演。通過“非遺+直播”模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互聯網資源插上騰飛的翅膀,助力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
“真是太精美了,打開就停不下來”“有種想親手試一試的沖動”……昔日“養在深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經上線,迅速引發眾多網友圍觀、互動。在當天的直播活動中,葫蘆雕刻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李永賢、內畫鼻煙壺非遺項目傳承人丁新廠和印鈕雕刻技藝項目傳承人陳建民一一現身,分別向觀眾介紹其非遺項目、展示優秀非遺作品,帶大家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聲遠記憶”自2月21日以來開播103場,260余人次非遺傳承人、書畫名家等前來做客,累計吸引3萬余人圍觀、310余萬次點贊。
任城區作為濟寧市文化“兩創”試點縣市區之一,堅持以“八個融入”為總抓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學生教育、干部政德建設、基層社會治理、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打造文化“兩創”示范點,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任城經驗。不僅如此,當地依托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運河之都 仁義任城”文化品牌。設計制作廣告牌、文化墻,完善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升級建設文化場所。開展“美麗庭院”“信用+志愿”“學雷鋒”等志愿服務活動,評選表彰運河工匠、最美職工、任城好人等,引導文明行為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