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采訪,記者經常接觸知識產權:專利、商標、植物新品種、地理標志等,此前總覺得這是少數人的成果,離自己老遠。這次采訪版權保護,記者卻感到,版權如此貼近,就在身邊。
版權即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是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等。讀書看報、看電視、刷視頻,每個人都是版權的消費者;拍照、發帖、唱歌、畫圖,其實每個人也是版權的創作者。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的2171項版權,給人啟發。2020年9月濰坊市創建版權示范城市,該校開始對學生開展版權教育,至今全校師生登記版權作品2171項,其中學生的占9成。校團委書記付海濤觀察到,校園里發生了有趣的變化:隨手拍的美圖,原來只能曬朋友圈,學生申請了版權;紅木嵌銀社團、手工扎染社團等社團創作,學生申請了版權;工程制圖、動畫視頻、幼教手工等課堂作業,學生申請了版權。
付海濤聽有的任課老師反饋,版權教育使學生的課程作業質量提高了。有的學生,原來做作業只是應付,甚至從網上復制。在“版權進校園”后,學生意識到這是侵權行為。更重要的是,學生發現登記版權免費而且不難,只要作品有獨創性,用學校賬號在山東省泰山教育創新研究院運營的“山東省教育版權數據運營中心平臺”上申請登記,十天八天就下證了。藝術傳媒系一名學生一人擁有40多幅攝影作品的版權,給系部的年終評價還加了分。學生增強了創作的興趣和信心,把作業當成了“作品”來完成,學習質量就不一樣了。
正因為版權在知識產權領域里覆蓋面最寬、涉及對象最多,創作主體也最多,它對提升全社會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活力、優化創新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因為版權覆蓋寬、參與廣的特征,版權的服務和保護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地區創新力、競爭力的重要標準。
版權也是財產權,優質版權必然會生成產業,叫版權產業。其發展水平被國際社會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標尺。版權產業分為核心版權產業和非核心版權產業,前者包含了大部分文化產業,后者則遠遠超出了文化產業,涵蓋了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就像正文中提到的柳疃紡織、郭牌西瓜一樣。這就啟發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人人都可創作,靈心妙手,可以遍地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