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天迎來冬至節氣。
(資料圖片)
冬至是一年里黑夜最長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變長。因此,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古時也寓意新生命的開始。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這天,無論在哪里,吃都是重中之重。一城一味,一味一食,想必世界上最美的味道,莫過于記憶中那一絲家鄉的味道。
可能是一塊鄉豬肉入肚讓人大呼酣暢、可能是野藕吊鍋入口后額頭密密的汗珠、可能是只需一盤臘肉就能和親人把酒閑聊到深夜。
這些味道在靈魂最深處抽芽、生發,不論你的腳步走多遠,也能憑借著腦海中枝葉的脈絡尋得故鄉的方向。
除了餃子,咸寧人的冬天還喜歡吃什么呢?
賀勝雞湯
生在咸寧的朋友,誰敢說句自己沒喝過賀勝雞湯呢?從京港澳高速往咸寧方向的安山收費站下來,再沿京港線107國道行駛10多公里,來到賀勝橋。107國道兩邊林林總總排列著數十家雞湯店,大部分在營業,招牌醒目,大多標注著“旅寧”“和平”“老店”“總店”等字樣。
賀勝以當地農戶散養的,配以適量的紅苕粉條,采用當地無污染的優質地下泉水和其它佐料,用適當的火候精心燉制而成。
要煨出一罐色香味形俱佳的土雞湯,除了火候和鹽度要控制精細外,最關鍵是要用優質的原料雞、礦泉水,“只有用真材實料,品質才有保證”。
選用真材實料,再用小火燉煮,燉出來的雞湯清而鮮,味道醇厚,雞肉鮮嫩飽滿,粉條順滑,爽口彈牙。雞湯色黃、味醇、湯鮮、肉嫩,肥而不膩,爛而不散,營養價值極高,最適宜老人、兒童、孕婦和病后滋補,有壯陽、補血、利脾、健身之效。
野藕吊鍋
湖北號稱千湖之省,湖北人愛種藕,更愛吃藕,排骨藕湯,更是嘉魚人的靈魂之湯!
白嫩爽脆的蓮藕伴著熊熊灶火在鍋中翻騰,吊鍋中燉出熱乎乎的湯在咕咚咕咚冒泡……這是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中的一個鏡頭,而這鏡頭對準的就是嘉魚的龍骨野藕吊鍋。一時間,嘉魚龍骨野藕吊鍋名揚四方。
它是用土豬的龍骨和本地湖區的九孔野藕煨制而成,野藕甜糯可口,龍骨肉爛味香,看著就很有食欲,藕湯鮮香甜美濃厚,營養滋味,回味無窮。
嘉魚的龍骨藕湯以龍骨和野藕為主要原料。龍骨選用當地農家飼養的土豬豬背上的大脊骨,其特點是骨頭經熬,煨出的湯豬肉味重。
藕則選用的是嘉魚周邊湖里出產的野藕。野藕比家藕的藕節要長許多,纖維較粗,不適合爆炒,卻特別適合煨湯。
將洗凈的龍骨放進鍋里,加入適量的水,著猛火煨燉,等到龍骨的肉香飄出來,湯面上飄動著大塊油花,便可將洗凈的野藕切成菱形狀倒入鍋中,同時加上姜、蒜等輔材,煨好起鍋,撒上鮮綠的蔥花,端上桌,便成了一道壓軸菜。
龍骨藕湯端上桌后很容易卻冷,進而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俗話說,“一熱當三鮮”,智慧的嘉魚人民就想出用鐵吊鍋文火慢燉保溫的辦法,再放入自制調味秘方,這樣,已經煨好的龍骨藕湯燉在吊鍋里滾熱蒸騰,而且湯汁越發濃稠,口味更加鮮美。
咸寧的冬天伴隨著濕冷刺骨的寒風,讓人不想出門,回家喝上一碗藕湯,香濃鮮美的味道,瞬間整個身子都暖起來了,無論走到哪里,即使離開家鄉幾千里、幾十年,也不會忘記藕湯的芬芳。
寶塔肉
咸寧寶塔肉是湖北咸寧的一道傳統名菜,而咸安區做的最正宗,映入眼簾的是層層疊疊就如金字塔一般的寶塔肉,看著油光發亮,盆子一圈搭配有蔬菜,這道菜做起來相當有難度。
當你夾上一口肉,入口即化,味道濃郁厚重,吃它寓意也很美好,有著步步高升的含義,吃著就像是在吃一件藝術品。
富臨排骨
通城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咸寧、岳陽、九江金三角中心交匯點。
通城縣地形和氣候很適合農牧業生產,“兩頭烏”豬是通城縣勞動人民經千百年飼養,選育而成的本地良種,被列為全國地方良種之一。
其特征為毛稀皮薄、黑頭黑尾、額部有一白點,故名“兩頭烏”,又叫華中兩頭烏豬,采用土法熟食飼養,生長周期長,其肉質鮮嫩、肥肉不膩、瘦肉不塞牙,口感香甜,深得人們的喜愛。
這道“富臨排骨”挑選品質上乘的通城兩頭烏豬排,原材新鮮健康,做法簡單易行,成品醬香軟糯,口有回甘,老少皆宜,是通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常備菜品,喻示富臨瀛通、高質量高品質融入通城。
簰洲圓子
從選材到加工再到配料都是純手工制作的。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魚肉的細嫩鮮滑。其口感蓬松嫩滑、味道可口是眾多老饕的喜愛。
相傳簰洲灣圓子曾為宮廷貢品。公元1557年,明世宗朱厚曾巡視江南途徑簰洲灣,地方官員征集當地名廚會同隨從御廚,將上色鮮魚研制成圓子供皇上膳食,世宗食之龍顏大悅,回京后仍念念不忘,時常索供。
簰洲圓子得以名聲大振,百姓如法烹制,使簰洲圓子逐漸成為領銜荊楚飲食文化的特色佳肴。每逢佳節或宴請,民間盛行待客如待帝的傳統,餐桌必備簰洲圓子,“無圓不成席”的民俗沿襲至今。
簰洲圓子工藝復雜精細、魚品講究挑剔,且不能摻和任何添加劑,特別受地理位置影響,離開了奇特的西流灣,便水土不服,無法復制。歷來擅做簰洲灣圓子者,在他鄉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至今仍是不解之謎。
西流灣簰洲灣圓子為原生態綠色環保食品,富含高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及鐵、鈣、磷、鎂、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經常食用,對人體能起到良好的滋養、保健功效。
臘肉燉雷竹筍
崇陽雷竹筍,湖北省崇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崇陽素有“中華雷竹之鄉”的美稱。臘肉(金沙臘肉)是湘、鄂、贛三區傳統美食,是農家餐桌必備佳肴,臘肉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臘肉燉雷竹筍,竹筍脆嫩爽口,臘肉醇香誘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通山包坨
還記得小時候你纏著媽媽做包坨的時候嗎?這是非春節除夕不做的一道美食。
通山包坨又名大坨、粑坨、薯粉坨,外表為圓形,寓意團圓、吉祥。它是由紅薯粉調制的坨皮和各種不同原料(如鮮肉、臘肉、豆芽、油豆腐、白蘿卜、花生米、竹筍、韭菜等)做成的餡。色香味俱全,尤其是皮薄餡美,成為通山人最喜歡的地方特色食品之一。
通山包坨有數百年歷史,以楊芳包坨最負盛名。
相傳當年劉伯溫帶兵作戰,路經楊芳,作短暫休整后需帶干糧上路。此地紅薯為主食,薯粉較多,又易存貯,劉伯溫就以薯粉作皮,將可口的青菜切細拌在一起作餡,制作成了包坨。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如今這道行軍干糧,慢慢成為當地的美食。上世紀80年代前,因物資少,包坨在通山一直屬于精細菜,只在貴客上門或者重大節日當天才做,這種習俗傳至今日。
離時不覺滋味濃,但若再見故鄉炊煙,才發覺自己真切地在思念和貪戀這味道。
老屋還在、柴火正旺、有人做飯、有人等待,這就是冬至最好的味道。
(來源:楚游攻略 編輯:余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