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身邊同學都推免了,覺得自己前兩階段的復習不如人意,疲憊且低效,提不起勁頭學了,我還要不要考研?
(資料圖)
校園招聘和地區就業服務季都在進行中,擔心自己全心力撲在考研上,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又錯過了現在的機會,那畢業時又要怎么辦?
國考即將開始報名,一直在考研和國考之間搖擺不定,是選擇考公務員,還是考研后再準備公務員考試?
……
在這些情境中,我們常常會經歷:高漲的情緒準備做最終決定——“這幾個選擇都可以”,犯難——“再想想”,再想想下次再說——“到了決策ddl,算了,就這樣吧”……的循環過程。做一個理想決策,為什么這么困難?
今天就一起探討下:什么是決策?為什么無法進行“完全理性決策”?如何做合適的決策?
什么是決策
簡單來說,決策就是在幾個選項中進行選擇。從心理學角度,則是為了獲得成功/收益而愿意冒多大風險、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并涉及個體尊嚴和自尊的復雜權衡過程。
而這一過程,根據研究統計,成年人一天平均要做出35000個決策。比如當下,你可能就在想是掃描二維碼看專升本/考研與就業的決策內容,還是繼續下滑看文章?
那么,我們的決策過程和結論,是經過多重理性權衡而得到的“最優結果”,還是根據有限信息所做的“局限決策”?常識中,我們可能傾向于認為“自己在做選擇時考慮到了方方面面”“自己的決策沒有受外界影響”“決策結果科學、客觀且理智”。實際上,并非如此。認知心理學家西蒙和卡尼曼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類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導致我們無法吸收最優決策所必需的所有信息,同時我們也會受到諸多主客觀條件的約束。即在認識和改造現實世界時,人類的理性都是有限度的,相應的,我們所做出的各項決策也是有限理性決策。
為什么無法進行“完全理性決策”
一方面,我們的認知能力發展水平有限,且非認知心理因素充斥在生活中,時時刻刻干擾著我們理性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偏差結果。例如:
承諾升級:即使有可靠的證據表明之前的決策已經導致了負面結果,仍然追加投入,而不是及時止損。比如同學A共參加了5次清華美院的研究生招生考試,皆未成功的情況下,仍繼續報考清華美院。這一行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愿看到“沉沒的成本”,即前5次的付出打了水漂。同學B也是如此,畢業3年來一直在教培行業耕耘,盡管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充滿無力和挫敗感,但他依然選擇留在教師隊伍中。因為在這個領域他已經投入了太多時間精力,不甘心就這樣放棄。
驗證偏見:在我們做出決策后,總是尋求能證實自己過去選擇的相關信息,而忽視與自己的判斷和決策相悖的信息。我為考研/考公報了萬元的輔導班,學長學姐1對1輔導,那么我會相信自己‘上岸’的概率比其他人更高。以及我為目標offer找內部人士修改了簡歷,花錢走了內推,那么我就會覺得自己成功入職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從而忽視“成功不可復制”,能力與工作表現才是入職關鍵因素等信息。
反轉效應:也就是我們在損失情境下,會尋求風險選項。我的朋友考研目標院校A是雙一流,目標院校B是普通,今年兩所院校都縮招,報錄比增加。這種情況下,他最后選擇目標院校A。同時面對就業薪酬低于預期、考公競爭更加激烈的兩難情況,另一個好友則決定加入“國考”隊伍,成為“萬里挑一”崗位的報考者。
另一方面,環境條件的約束,如環境是否提供了理性計算所需的信息、需解決問題的復雜性、社會環境中是否存在競爭對手及其與決策者的互動關系……也在限制我們的理性。
因此,內外各項因素導致我們無法做出自己想象中的“完全理性決策”。
如何做合適的決策?
那么在現實生活和學習工作中,面對各種選項,“有限理性”的我們該怎樣權衡利弊,做出取舍呢?
(1)關注偏見,減少偏見的影響
尋找與自身觀念和假設相矛盾的信息,盡可能全面考慮各種出現錯誤的情況,不要嘗試給隨機事件賦予意義,同時了解各選項的真實比率,而不是孤注一擲。例如將“一戰試水,二戰上岸”作為考研信念時,需要考慮考研形式的變化、院校報錄趨勢、個人成就動機水平的起落。以及將報班作為“上岸保鏢”時,我們需要判斷:報班人中上岸者的基礎比率,以及上岸者的成功能否粘貼復制?
(2)重視自我需求,不在情緒下做決定
在決策時,對于容易浮現在腦海中的信息,我們會給予更高的重視程度,比如身邊的人都選擇了考公,我們在做決策時,就會優先考慮考公,并給予它更高的權重,而忽視自己真實的需求和其他同樣重要的選項。另外生氣使人低估和趨近風險, 而恐懼則使人高估和規避風險,而這類負面情緒在夜間處于最高點。因此在對未來做選擇時,我們需要思考,自己看重的是真正重要的需求,還是不太費腦力的信息?以及在夜晚和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最好不要解釋信息,不要做決定。
(3)增加信息搜索的深度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決策的優化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是否充分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擴大決策所依據的信息量,將決策建立在群體信息基礎上。具體在升學方面,我們不僅需要了解當前形式、困難和方法,還有自己是否具備讀研能力?升學后的現實和自我的想象是否一致?就業方面也是如此,在所學專業之外,還能從哪些角度找到自己適合的職業?學生時代的職業理想和就業市場的崗位現實有哪些差距?
此外,為了幫助大家更直接地做出合適的決策。同學們也可以借助相關的分析測評工具,幫助迷茫的你從自身能力、興趣等方面出發,客觀地了解升學(專升本、考研)背景、過程和結果,以及在有/無職業目標的情況下,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選項,并使用決策平衡單、SWOT分析等工具做出決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