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三周年的日子,也表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正式實施已滿兩年。詢價轉讓制度實施兩年來,受到市場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盡管如此,詢價轉讓制度仍然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
科創板有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之稱,試點注冊制、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差異化交易制度等,都凸顯出科創板不斷改革創新的成果。事實上,詢價轉讓制度是科創板的又一制度創新。除了二級市場競價減持、大宗交易、協議轉讓外,詢價轉讓也為科創板相關股東持有的首次公開發行前已發行股份的減持提供了新的選擇。
詢價轉讓作為一項制度創新,所產生的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詢價轉讓讓科創板公司重要股東一次性大肆減持股份成為可能。根據規定,股東詢價轉讓首發前股份的,單獨或者合計擬轉讓的股份數量不得低于科創公司股份總數的1%。一次可轉讓占總股本1%的股份,比例其實并不低。
另一方面,詢價轉讓能夠避免或減少個股的波動。通過二級市場減持1%的股份,容易引發股價的波動,進而有可能放大市場的投資風險。詢價轉讓通過科創板公司股東與機構投資者直接進行對接,有利于股價的穩定,也有利于保護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詢價轉讓能夠讓機構投資者以更加公允的價格受讓股份,有利于機構投資者以更低的價格建倉,也有利于機構投資者以合理的價格獲得看好的優質資產,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不過,詢價轉讓作為一項制度新創,防范個中的道德風險也必須受到應有的重視。由于參與詢價轉讓的機構投資者并非只局限于公募基金、券商等機構,像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同樣可參與詢價與認購,因此,不排除其中存在代持股份或過橋減持等違規行為。而且,還要防止為詢價轉讓提供服務的券商及其相關人員,以及其他知情人員,泄露詢價轉讓相關信息,或利用相關信息進行內幕交易、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或者謀取其他不當利益。一經發現,應嚴懲不貸。
詢價轉讓制度實施兩年以來,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18家科創板公司完成詢價轉讓,總成交金額約13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在其中大顯身手。參與科創板詢價轉讓申購報價并成功獲配的公募基金達21家,涉及17家科創板公司,總成交金額近77億元。
不過,相對于139家基金公司而言,只有21家公司參與科創板詢價轉讓,占比只有15.1%,這一比例明顯偏低。而且,與近幾年來科創板公司重要股東的巨額減持相比,132億元的詢價轉讓金額同樣明顯偏低。
為了讓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轉讓,為了讓更多科創板公司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方式減持股份,維護市場穩定,保護二級市場投資者的利益,個人以為有必要對詢價轉讓制度進行完善。
基于此,個人建議可采取多舉措達到目的。一是從股份比例著手,可將詢價轉讓股份占總股本的比例由1%調整為0.5%。下調比例,既有利于重要股東的減持,也有利于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詢價轉讓。二是從調整參與詢價機構的數量著手。根據規定,券商組織實施詢價轉讓的,確定的詢價對象不少于10家基金公司與5家券商,個人以為數量明顯偏多。由于采取的是詢價機制,要求數量太多,意味著門檻的提高,并不利于科創板公司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減持股份,也不利于機構投資者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