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的盛景依舊,但卻有企業開始退場。珈偉新能(300317.SZ)一則股票交易異動公告,讓市場將目光停留在公司停止電池制造上。入局鋰電池行業多年,卻依舊虧損,難以從中分一杯羹。然而興匆匆跨入鋰電的公司不在少數,像珈偉新能般的退出或才剛剛開始。
【資料圖】
2月9日晚間,珈偉新能披露股票交易異動公告顯示,根據公司發展規劃,公司后續會集中資源深耕光伏行業,不再將鋰電池生產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公司相關的鋰電池制造已經停產,已不具備研發、生產鋰電池的相關條件。
實際上,該消息早在2022年4月已經公告披露,停產的公司名叫珈偉隆能,為珈偉新能的控股孫公司。對于停產原因,珈偉新能解釋稱,過去兩年因公司資金無法及時籌措到位,導致公司經營未達到預定目標,近幾年持續處于虧損狀態。
具體財務數據為,截至2021年年底,珈偉隆能資產總額為2.65億元,凈資產為-1.6億元,2021年實現營收243萬元,凈利潤為-2945萬元。
珈偉新能進入鋰電池領域可以追溯至2017年,彼時珈偉新能與如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簽署投資協議,擬投資不低于6.6億元用于鋰電池項目。
2017年年報顯示,珈偉龍能(即“珈偉隆能”)一期1億瓦時快充型軟包動力電池項目成功量產,二期達產后可實現20億瓦時的年鋰離子電池產能。
但從珈偉新能歷年年報的財務數據顯示,電池業務從未進入“占公司營業收入 10%以上的產品的銷售情況”列表。即使兩度獲得大額訂單、與多家汽車相關企業簽訂戰略合作,但珈偉新能均未有太大實質進展。
2018年-2019年,珈偉隆能與無錫中瑩工貿、寧波如意分別簽訂大額訂單。其中無錫中瑩工貿1年內將從珈偉龍能(即:珈偉隆能)采購鋰電池系統20萬只、珈偉隆能與寧波如意簽訂年供應量達20萬套叉車鋰電池系統合作協議。
然而,截至合同到期,無錫中瑩工貿僅下發電池訂單1200只,實際交付僅完成300只。寧波如意的合同也僅供貨了一部分,珈偉隆能后因產品毛利率、付款周轉和公司戰略等原因終止了與寧波如意的合作協議。
自此以后,珈偉隆能未見大額訂單,提及的20億瓦時的年鋰離子電池產能亦難見蹤影,反而因為建設鋰電池項目而債臺高筑。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因該項目對開發總公司產生借款本金及利息 2.51億元。
若拋開期間珈偉新能深陷“P2P平臺”輿論風波、重要股東財務危機及關聯方依賴的隱憂之外,2017年-2020年,電池行業確實有其自身壓力。
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按照能量密度進行差異化補貼,能量密度高于120wh/kg的按照1.1倍補貼,磷酸鐵鋰陣營因此重挫,如現今的電池黑馬中航鋰電,就出現斷崖式的下跌。從珈偉新能披露的公告顯示,應同屬磷酸鐵鋰陣營。
另一方面,從研究機構到行業,關于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擔憂也頻繁提起,甚至有觀點認為,2017年鋰電池行業就將面臨“大洗牌”。數據顯示,2019年-2021年,鋰電池模組行業的21個公司,銷售毛利率逐步走低。
公開資料則顯示,2017年-2019年,我國動力電池企業從155家,逐步下滑至80家,其中能真正實現裝機量的僅40家左右。如昔日鋰電池巨頭沃特瑪、已退市企業猛獅新能源等同樣黯然退場。
有業內人士曾與財聯社記者交流時表示,動力電池是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業,沒有長時間的積累,單靠政策扶持與補貼,很難生產出高質量、安全的動力電池。
實際上,即使是動力電池如此高景氣的現今,客戶的要求并不會降低。有電池企業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年初,由于客戶的要求,對部分產線進行了升級。
行業周期有其規律,經歷了兩年高增速的電池行業,再次出現需求增速不及產能增速,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隱憂,像珈偉隆能般的退出或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