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商用車為國內礦業的發展,特別是智慧礦業的發展,又揭開了新的篇章。12月16日,“地下礦山無人礦卡自動駕駛試運行”的首發儀式,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舉行,這場由湖北三寧礦業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活動,帶給國內礦業,特別是對智慧礦業的發展產生了革新性的影響。
【資料圖】
礦業經濟占全國GDP比重高,但行業發展一系列限制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發現173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13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豐富的礦產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和重要支撐:礦業經濟貢獻占全國GDP的比重超30%。
雖然經濟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另一方面,當前也有諸多因素限制著國內礦業的快速發展,比如說,我國的礦山露天礦山占比較少,礦產地下開采的比例超過75%,這就為礦產的開采無形中增加了更大的難度。就拿地下礦山的礦產運輸來說,就存在著“招工難、成本高、效率低、事故多”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由于礦區工作環境惡劣,安全事故,職業病頻發,現在的礦卡司機非常難招,只有一些年齡大的還在堅守,盡管我們一直在提高待遇水平,但年輕一點的司機卻很少愿意來從事這個行業。”
這就是目前礦產運輸的一個基本現狀了。這幾年,隨著國內整體科技水平提升、礦卡造車技術的提升以及無人駕駛技術的應用,給國內礦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但是目前新技術的應用依然存在局限和挑戰。對于占比更高的地下礦產來說,由于衛星信號缺失、行駛空間狹束、多坡急彎等自然條件限制,地下空間的自動駕駛仍需要關鍵技術的創新和突破。致使,國內超過四分之三的礦業仍然面臨著發展難題。
三方合作,攻克地下礦山無人礦卡自動駕駛難題
針對這些技術難題,由湖北三寧礦業負責進行需求設計,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負責車輛平臺研發,武漢理工大學負責無人駕駛核心技術研制,形成“產-學-研-用”的合作模式,共同研發井下無人駕駛礦車,并在挑水河地下礦道進行了測試、驗證及示范應用。
據了解,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汽車“四化”發展要求的指引下,東風商用車沿著智能化、網聯化的堅定發展方向,勇擔汽車行業“國家隊”使命擔當,在智能駕駛方面,開展了全場景商品覆蓋的規劃布局。智能礦山,是東風商用車大力投入、深耕實踐、積極開拓的智能駕駛場景。東風商用車早在2020年就與三寧礦業達成合作意向,于2021年9月28日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在同一時期與武漢理工大學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
通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項目團隊梳理出了運營場景及作業流程,完成了礦山卡車的設計及控制策略制定、完成了車輛調度平臺的部署,當前已經能夠替代人工駕駛完成全業務流程動作,比如:在裝卸料、運輸、會車、直角轉彎等場景,通過自主行駛、協同裝卸載,能夠保證基本作業動作。
與此同時,項目團隊還開發了智能避障、故障管理功能,能夠保證車輛的安全運營及車輛出勤率;通過應急接管、車輛監控、遠程駕駛等,能夠保證安全冗余度;通過實現多車調度,來保證作業效率。也就是說,當前車輛狀態,已經實現了所在調度平臺的自動駕駛功能,具備了示范運營測試條件。
毫無疑問,通過三方共同努力,井下無人駕駛車輛的自主研發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它解決了礦山安全生產、職業健康與安全、運輸效率、運營成本等方面的痛點問題,三方共同為礦業經濟發展和打造綠色智能礦山,做出了積極貢獻。
改變傳統礦業發展模式,推動國內智慧礦業大發展
自2015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安全監管總局等陸續發布了多個關于礦區智能化發展的政策策略,以促進實現礦區的無人化、智慧化,提高礦區的生產安全性。今年8月,國家應急管理部、礦山安全監察局發布了《“十四五”礦山安全生產規劃》,特別提到了實施礦山智能化發展行動計劃,推動專項行動,逐步向智能化過渡。礦物的無人化運輸作為智慧礦山的關鍵環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而地下礦山無人礦卡自動駕駛成功試運行,可以說,在開辟我國地下礦區自動駕駛礦車應用的先河的同時,還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礦山的發展模式,通過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提質增效,有效的提升礦業經濟的綜合競爭力,提高行業整體科技實力,提升礦工生命安全,為礦業發展帶來巨大安全效益,為打造安全、 協同、共享、高效的智慧礦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未來,東風商用車將繼續發揮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優勢,結合國內礦業發展實際,加快適應性商品開發,持續投放無人駕駛礦車以及電動化車輛,進一步提升排放性能及標準,竭誠為國內智能礦山、綠色礦山的建設,貢獻東風商用車的力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