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紙、測距離,來自國內外的設計單位正在現場踏勘。珠江出???,廣州南沙明珠灣起步區靈山島尖,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項目選址于此。4月27日,南沙召開全區科技系統學習會,廣州南沙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謝偉講授黨課,并發布2022年南沙科技創新工作十件實事。
記者了解到,推動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動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順利開學均被納入十件實事。
“擁抱科學的春天,吹響奮斗的號角。”謝偉表示,圍繞兩個承載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南沙踏著春天的鼓點,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全鏈條創新路徑逐漸明晰。
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年內開工
選址于明珠灣起步區靈山島尖的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項目,地處珠江出海口進入中心城區的視野中心,日前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建筑概念方案國際競賽技術文件答疑會圓滿舉行。參加競賽的9家設計單位正自行開展現場踏勘。根據競賽進程,主辦方將于5月上旬接收競賽設計成果。將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成為科技“達沃斯”,永久會址的項目建設意義非凡。
辦好2022年大灣區科學論壇,論壇永久會址動工建設被列入2022年南沙科技創新工作十件實事。首屆論壇,3天時間,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內的世界各國科研、企業和產業界學者相聚線下線上,共同“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發出推進科學事業發展的中國強音,南沙的科創顯示度得到顯著提升。
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建設是南沙從無到有構建“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全鏈條創新路徑的一個顯著特點。在前不久舉行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中,兩名特殊的火炬手在水下實現精準對接點火,完成了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之間在水下的火炬傳遞,彰顯了奧運與科技的結合。“水火相容”的背后是來自南沙的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今年南沙將加強南沙科學城專職管理機構建設,加快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建設,其中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將投入使用。南沙還將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完成冷泉大科學裝置結構建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順利開學,香港科學園南沙孵化基地(啟動區)掛牌運營。
大院大所大裝置,塑造南沙科創大格局。隨著鋼結構廠房屋面板鋪設完成,位于廣州南沙的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主體結構全面封頂,這是由中科院力學所、中科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核心技術團隊發起成立的集研制、生產、實驗、總裝及測試于一體的固體火箭生產基地,預計今年8月投入使用,將具備年產30發運載火箭的能力。
設立南沙新區天使母基金
18年前,一座占地187萬平方米的汽車之城在黃閣破土而出。2021年,廣汽豐田有限公司汽車產量達82.6萬輛,制造業總產值達1541.55億元,同比增長16.6%。以廣汽豐田為代表的整車制造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正在南沙高速發展,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也正在加速崛起。
這仍然得益于南沙堅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融合貫通資金鏈,精準配套政策鏈,以四鏈融合加快構建南沙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體系,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科技創新成為南沙經濟發展“第一動力”的勢頭愈加清晰。
如今,廣汽豐田產能即將突破100萬輛,“獨角獸”企業小馬智行已成為國內技術實力最強、估值最高的無人駕駛企業。完善頂層設計,南沙從源頭上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今年南沙將編制出臺《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廣州市南沙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印發實施《廣州南沙新區支持科技創新的十條措施實施細則》。此外,提出支持成立廣州元宇宙創新聯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實現更深層次融合。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成立南沙科技成果轉化聯盟,舉辦黑科技大賽等各類創新活動。
近年來,南沙科技創新指標亮點紛呈,2020年實現R&D3.67%,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完成率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入庫1619家、同比增長125.8%,增幅全市第一。南沙提出,要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2022年重點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積極培育壯大創新主體,鼓勵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R&D(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超過4.0%。設立南沙新區天使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企業,著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春天里,開新局。”謝偉告訴記者,“南沙建好兩個承載區,一定要做好這十件實事”。(記者:柳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