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一些地區出現“先傳播后出陽”現象
為疫情早發現、早控制增加了較大難度
(相關資料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這種情況應如何應對?
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譚曉東教授
帶來詳解
BA.5.2傳播更隱匿
有可能在核酸檢測中“逃脫”
11月2日,某市2名集中隔離管控人員核酸檢測結果異常,分別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輕型)和無癥狀感染者。然而,此前2人連續多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無獨有偶,某市3名外來人員多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于10月5日解除隔離。然而僅僅2天后,3人在社會面篩查中發現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經復核確診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
為什么會出現“前陰后陽”?譚曉東教授認為,這非常符合新冠病毒傳播特征。他介紹,當前我國多地流行的毒株均為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其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隱匿性強,一些無癥狀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由于病毒載量較低,核酸檢測一時檢測不出來,但此時已經具有傳染性。待病毒大量增殖和排毒,在檢測中發現核酸陽性時,往往已造成周圍人群感染。
與此同時,不同采樣者手法有差異,單次采樣有可能未采集到有效樣本。由于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傳播速度極快,潛伏期和代間距短,感染者從被感染到傳染人平均僅為2天時間,最短僅需24小時左右,這就需要加快加密核酸檢測頻次,通過短時間多次采樣來提高核酸檢測精準度。
防疫人員應“以快制快”
市民群眾應“以靜制動”
針對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的傳播特點,對防疫人員來說,“以快制快”才能跑贏病毒;對市民群眾來說,則要“以靜制動”才能提高防疫效率。
譚曉東教授介紹,當前疫情形勢下,唯有盡可能減少人員流動,才能最大限度壓縮病毒的傳播空間。廣大市民群眾應支持配合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堅持非必要不出市、非必要不跨區,實行從家庭到單位“兩點一線”出行,盡量減少在公共空間的暴露時間,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切實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助力疫情群防群控。
(來源:湖北發布、武漢發布編輯:方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