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進入十二月,全國防疫打開了新局面。
(相關資料圖)
多地取消全員核酸,停止查驗核酸,縮小封控區域,恢復日常生活。
但是,中小學必須把防疫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保障教學秩序,保護孩子健康。
懇請家長理解和支持,我們堅持——
最大的確定性應該給孩子;
最小的風險應該給孩子;
最優的防護應該給孩子。
為此,國家衛建委提出“新十條”:精準防疫,完善中小學的防疫工作。
12月8日,教育部也發布了最新通知,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優化校園的防控措施。
請家長仔細閱讀這份《2022年中小學生防疫安全通知書》,嚴格落實,轉發出去,為孩子的健康保駕護航。
01個人篇:預防新冠要堅持
1.出門記得戴口罩
戴好口罩,緊貼鼻梁,可擋住九成病毒。
不要亂摸,不要久戴,隨身多攜帶幾個。
2.室內記得多通風
學校課室,盡量開窗,怕冷記得多穿衣。
辦公場所,盡量開窗,每次保持半小時。
3.社交記得守距離
與人交流,一米距離,避免面對面接觸。
排隊等候,一米距離,不去人多的地方。
4.平時記得多洗手
碰過口罩,去過醫院,消毒雙手要徹底。
吃東西前,如廁過后,及時洗手不偷懶。
5.周末記得少聚集
減少聚餐,減少聚會,宅家休息更安心。
風險地區,定要遠離,盡可能留在當地。
02校園篇:上下學時要防護
1.返校記得不扎堆
孩子上學,盡量步行,遠離人群密集處。
家長接送,錯峰出行,避免在校門聚集。
2.上課記得戴口罩
學生要戴,老師要戴,雙向防護才安全。
戶外活動,可以不戴,同學之間有距離。
3.課間記得不打鬧
不要串班,不要打鬧,在課室適當放松。
有序排隊,有序跑操,在操場適當活動。
4.吃飯記得隔位坐
錯峰用餐,安靜排隊,領餐后隔位就座。
餐前餐后,不要逗留,戴好口罩并洗手。
5.不適記得要報告
馬上報告,隔離觀察,同時要聯系家長。
不要恐慌,不要隱瞞,配合就醫除疾病。
03復課篇:身心健康要加強
1.課間記得要遠眺
課間休息,眺望遠方,眼保健操不能忘。
保護眼睛,保護視力,電子產品要少玩。
2.作息記得要規律
調整作息,早睡早起,保證良好的精神。
制定計劃,樹立目標,為期末做好沖刺。
3.鍛煉記得要堅持
走到戶外,加強鍛煉,讓孩子更加強壯。
回到家中,加強勞動,讓孩子更加自立。
4.壓力記得要傾訴
抓緊復習,專注學習,轉移焦點不亂想。
聽聽音樂,做做運動,多找父母聊聊天。
5.親子記得多陪伴
照顧孩子,安撫孩子,幫助孩子安心神。
多些鼓勵,多些認可,幫助孩子找自信。
04家庭篇:日常清潔要做好
1.回家記得先消毒
外套褲子,隨身物品,仔細消毒并通風。
快遞包裝,臟污口罩,妥善丟棄不進家。
2.家居記得常清潔
開窗通風,打掃房間,杜絕氣溶膠傳播。
窗門把手,馬桶坐墊,用酒精噴灑消毒。
3.飲食記得講衛生
洗凈食材,煮熟食材,不吃生食或野味。
公筷分餐,減少交流,餐具杯具勤消毒。
4.物品記得分開用
毛巾床單,牙刷水杯,家人之間不混用。
勤洗衣物,晾曬衣被,避免細菌帶上床。
5.藥品記得多儲備
抗病毒藥,布洛芬類,相應藥品可儲備。
口罩手套,洗手凝膠,防疫物資要多備。
05外出篇:社交距離要保持
1.乘車記得做防護
候車有序,上車有距,全程不能摘口罩。
不吃東西,不喝飲料,下車之后先洗手。
2.購物記得少接觸
購買早餐,購買食品,優先選獨立包裝。
不要扎堆,不要久留,優先用自助支付。
3.補課記得多開窗
單人單桌,開窗通風,課室要經常打掃。
戴好口罩,減少聚集,同學要保持距離。
4.出行記得要錯峰
錯峰上學,錯峰上班,應避開人流高峰。
參觀景點,提前預約,應避開人流密集。
5.堂食記得不攀談
關注衛生,關注人數,選擇通風的餐館。
講究衛生,縮短時間,公筷分餐少交談。
06盲區篇:這些地方要警惕
1.公廁記得戴口罩
公廁人多,病毒殘留,口罩千萬不能摘。
使用坐廁,蓋蓋沖水,避免使病毒擴散。
2.就醫記得少逗留
錯峰候診,減少等候,只做必要的檢查。
保持距離,減少接觸,取藥后馬上離開。
3.電梯記得不亂摸
在電梯內,戴好口罩,不要摸公共物品。
坐出租車,戴好口罩,減少與司機交談。
4.手機記得要消毒
手機鑰匙,車卡門卡,隨身帶好少把玩。
使用棉簽,蘸取酒精,每日都進行消毒。
5.群聊記得不亂傳
網絡時代,謠言遍地,不實信息不傳播。
關注官方,相信政府,主動傳遞正能量。
寫在最后:
各位家長,各位同學。
新冠防控形勢嚴峻復雜,給我們所有人都敲響了警鐘。
學校作為新冠的“放大器”,作為防控的“決勝局”,更是不可有一絲松懈。
請家長們、孩子們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配合學校做好以下防疫工作。
一、積極配合主動上報
二、加強日常健康管理
三、非必要不外出聚集
四、核酸檢測應檢盡檢
五、堅持做好個人防護
六、做好衛生消毒工作
七、主動接種新冠疫苗
新冠防控,人人有責。
科學防疫,從此刻開始。
讓我們共同努力,筑牢校園安全防線,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來源:教師E家 編輯:孫志成)